时间:2020-08-30 08:55:49 | 栏目:生辰八字 | 点击:次
周邦彦《望江南·游妓散》
游妓散,独自绕回堤。芳草怀烟迷水曲,密云衔雨暗城西。九陌未沾泥。桃李下,春晚未成蹊。墙外见花寻路转,柳阴行马过莺啼。无处不凄凄。
这首咏情小调,以暮春为背景,通过自然景色与人物动作的描述,写出了词中主人公心情的郁闷孤凄。
白居易
沉吟放拨插弦中,整顿衣裳起敛容21。自言本是京城女,家在虾蟆陵22下住。
十三学得琵琶成,名属教坊第一部23。曲罢曾教善才伏,妆成每被秋娘妒24。
五陵年少争缠头,一曲红绡不知数25。钿头云篦击节碎26,血色罗裙翻酒污。
今年欢笑复明年,秋月春风等闲度。弟走从军阿姨死,暮去朝来颜色故27。
门前冷落车马稀,老大嫁作商人妇。商人重利轻别离,前月浮梁买茶去
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诗人。晚唐时期,统治集团腐朽昏庸,藩镇拥兵自固,边患频繁。杜牧为唐朝前景担忧。杜牧夜泊秦淮河岸,看到达官贵人们在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,纵情声色,眼前灯红酒绿,耳边淫词艳曲,想到国势日衰,不仅感慨万千,写下《泊秦淮》这首诗:
烟笼寒水月笼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
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。
诗中的“商女”,应该是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。说是“商人妇”,我觉得不可能。即是“妇”,便是嫁人了。古代妇人是不能在外抛头露面的,即使是嫁给了商人,商人重利,也不可能让自己的家眷到这种奢靡的地方来。
陈寅恪先生在《元白诗签征稿》中写到,“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,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。此商女当即扬州歌女,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。夫金陵,陈之国都也。《玉树后庭花》,陈后主亡国之音。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,不解陈亡之恨,在其江南古都之地,尚唱靡靡遗音。牧之闻其歌声,因为诗以咏之耳。”
陈寅恪先生这段话的意思是:歌女是江北扬州的人,她不是金陵人,不了解“陈亡之恨”,所以在金陵唱《玉树后庭花》。杜牧听了她的歌声,有所感,写下了《泊秦淮》这首诗。
“后庭花”指《玉树后庭花》。南北朝时期,江南的一个小国,叫南朝。北方强大的隋朝准备渡长江南下,南朝已经面临着灭顶之灾,可是这个陈后主每日与妃子们饮酒作乐,还写了描写妃子们姿色的诗《玉树后庭花》。不久,南朝灭亡。《玉树后庭花》成了亡国之音,代表亡国之痛。
陈寅恪先生说“商女”是长江北岸的扬州歌女(也是卖唱的),我认为歌女不一定是扬州人啊。歌女生活在最底层,每日卖唱维持生活,听众喜欢什么她就唱什么,哪里有心思想到那么久远的国家大事。
恰恰是杜牧,此情此景,触发了他感时忧世的情怀,才写下这首诗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。